2025年餐饮行业研究框架:连锁化率提升至42.5%,长周期品牌成关键

食品饮料-餐饮行业研究框架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国金证券于2025年3月30日发布的报告《食品饮料-餐饮行业研究框架》,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当你在繁华商圈看到同一品牌餐厅在不同城市开出相似门店,当外卖平台推送给你附近新开的连锁小吃店,这背后正上演着中国餐饮行业最深刻的变革。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已达5.57万亿元,但连锁化率仅为42.5%,远低于美国的50.2%和日本的52.3%。这一差距揭示了行业未来最大的增长机会——连锁餐饮的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本文将深入分析2025年餐饮行业的三大关键趋势:从品类选择到品牌运营,从模式创新到估值逻辑,为您揭示在高度分散的餐饮市场中,哪些企业能够穿越周期,实现持续增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那些符合"大空间+高标准化+高普适度&复购度"标准的长周期连锁品牌,正在重构行业竞争格局。

一、品类选择:长周期连锁餐饮的黄金公式

餐饮行业的品类选择从来不是简单的市场跟随,而是一场关于标准化潜力与消费习惯变迁的精准预判。中国餐饮市场已突破5万亿规模,2015-2019年复合增长率达9.4%,2024年同比增长5.4%。在这片红海中,真正具备资本化价值的却是能够实现"长周期连锁"的细分品类。我们提出的筛选公式——"长周期连锁餐饮=大空间+高标准化+高普适度&复购度",正在成为行业投资与创业的指南针。

中餐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决定了品类选择的复杂性。从菜式结构看,中餐占比约77%(2024年约4.3万亿元),西餐占16%(约9065亿元),其他菜系占7%。其中,火锅和川菜分别以14.1%和13.7%的份额领跑中餐细分市场,这得益于川渝地区的人口基数及"辣"味型的高度普适性。粤菜、江浙菜、湘菜占比均超5%,形成第二梯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头部菜系的市场地位相对稳定,因为人口结构和口味偏好属于慢变量,短期内难有颠覆性变化。这也意味着新进入者若想在成熟品类中分一杯羹,必须在标准化或消费体验上实现突破。

服务模式的重构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中国餐饮市场长期以正式餐厅为主导,沙利文数据显示其占比约56%,欧睿数据则显示全服务餐厅占比高达71%,显著高于多数发达国家低于50%的水平。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餐饮消费仍偏重社交场景的历史特征。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消费习惯改变,有限服务餐厅、咖啡酒馆等轻模式正展现出更优的边际增速。以必胜客为例,这个曾经代表"西式正餐"的品牌,不得不通过推出90平方米的小店模型来适应一人食和早餐场景的需求变化,其单店收入从2013年的800万元降至2024年的不足400万元,充分说明了服务模式转型的紧迫性。

表:主要餐饮品类按长周期连锁标准划分

评价维度 代表性品类 典型品牌 核心特征
大空间+高标准化 西式快餐、火锅、酸菜鱼 肯德基、海底捞、太二 单店模型清晰,供应链成熟
大空间+高标准化+高普适度 咖啡、茶饮 星巴克、蜜雪冰城 成瘾性消费,高频复购
潜力品类 早餐、烘焙 巴比馒头、奈雪的茶 标准化程度持续提升

标准化能力成为品类进化的关键催化剂。传统认为难以标准化的品类,在预制菜和自动化技术推动下正焕发新生。以包子连锁品牌巴比食品为例,通过中央工厂统一生产馅料和成品,将加盟店的前期投资压缩至10-15万元,回收期仅8-12个月,老店续约率超过98%。这种"中央厨房+终端配送"的模式,使原本分散的早餐市场出现了规模连锁的可能性。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新技术应用正在改写品类的标准化潜力评估——自动炒菜机让中式快餐的出品稳定性大幅提升,智能订货系统降低了鲜食餐厅的损耗率,这些创新都在不断拓展"可连锁品类"的边界。

二、品牌运营:单店模型、开店策略与时间博弈

餐饮品牌的成功从来不是单点突破的结果,而是单店盈利、规模扩张和时间价值三维度的完美平衡。国金证券研究显示,2019年处于品牌势能巅峰期的代表性企业中,太二酸菜鱼的餐厅层面经营利润率达到26%,投资回收期仅7个月;而同期呷哺呷哺的经营利润率仅为11%,回收期长达17-18个月。这种巨大差异揭示了单店模型(UE)优化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品牌生存的基础,更是规模扩张的前提。

单店经济性的核心变量包括收入端和成本端的精细管控。收入方面,客单价与翻台率的平衡尤为关键。以火锅品类为例,海底捞凭借105元的客单价和4.9次的翻台率(2019年数据),实现了5472万元的年单店收入;而凑凑虽然客单价高达132元,但2.9次的翻台率使其单店收入降至1758万元。成本端则呈现明显的规模效应,海底捞单店面积800平米,通过集约化管理将每平米租金压至0.2元,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力成本占比——九毛九为20%,海底捞为24%,而呷哺呷哺高达27%,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品牌的抗风险能力和利润弹性。

开店策略的科学测算需要兼顾需求密度与选址质量。研究表明,餐饮门店空间的测算可遵循"理论门店密度×常住人口数"的公式,其中密度调整需考虑经济系数(人均GDP)、口味偏好系数(人户分离指数)和品类成长性。以酒馆品牌海伦司为例,其高校周边选址策略极具参考价值:武汉高校数量86所,门店密度达到0.93家/所,按此标准推算全国高校场景的可开店空间达2859家。另一组来自赢商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购物中心数量达5936家(一二线占3778家),交通枢纽449个,这些精准点位构成了连锁品牌扩张的物理基础。

表:代表性餐饮品牌单店模型对比(2019年数据)

指标 太二酸菜鱼 九毛九 海底捞 凑凑 呷哺呷哺
单店收入(万元) 1341 1095 5472 1758 434
客单价(元) 75 60 105 132 56
翻座/台率(次/天) 4.9 2.5 4.9 2.9 2.6
租金/收入占比 9% 12% 4% 11% 9%
经营利润率 26% 18% 21% 19% 11%
投资回收期 7个月 22个月 6-13个月 16个月 17-18个月

时间维度的双重效应在餐饮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品牌沉淀可以创造老字号溢价,如肯德基在中国市场通过三十余年积累形成的全民认知;另一方面,消费代际更迭也可能使品牌迅速老化,如必胜客2013-2024年间单店收入腰斩,SSSG(同店销售增长率)长期为负。这种时间魔法的关键在于品牌能否持续迭代——肯德基通过早餐、咖啡等产品线延伸,将单店收入从2013年的600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近1000万元;蜜雪冰城则凭借"雪王"IP的年轻化运营,在茶饮红海中实现逆势增长。数据显示,成功的餐饮品牌平均每3-5年就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品牌焕新,以应对消费者偏好的变迁。

规模效应的临界点是品牌扩张中最容易被低估的风险。海底捞在2018-2020年疯狂开店(从466家增至1298家),却因管理半径失控导致翻台率从4.8次骤降至3.5次,最终不得不关闭300家门店。反观百胜中国,通过"直营+特许"的混合模式,使肯德基门店数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14000家,SSSG保持正向增长。这两种路径的差异印证了一个核心观点:规模本身不创造价值,规模与管理能力的匹配才创造价值。餐饮行业的"规模不经济"现象十分普遍——当门店数超过管理半径时,人力成本占比会不降反升(如某连锁品牌从15%飙升至27%),供应链效率下降,最终侵蚀单店盈利能力。

三、模式创新:直营与加盟的边界重构

经营模式的选择在餐饮行业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基于品类特性、发展阶段和管理能力的动态平衡。国金证券研究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直营模式更适用于客单价高(100元以上)、服务复杂度强的品牌,如海底捞、凑凑等;而加盟模式则在客单价低(30元以下)、操作标准化的品类中表现优异,如蜜雪冰城、巴比食品等。但界限正在模糊——肯德基、星巴克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初期采用加盟快速扩张,待市场成熟后逐步提高直营比例,这种"先规模后控制"的混合策略值得借鉴。

直营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品质控制与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以火锅龙头海底捞为例,其直营体系保证了全球任何一家门店都能提供相近的服务标准——包括等待区美甲、变脸表演等特色服务。这种强控制带来的溢价能力显而易见:海底捞客单价达105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直营的代价同样沉重:单店初始投资高达900万元,员工人数145人,人力成本占比24%。当扩张速度超过人才培养能力时,服务质量必然下滑,这正是海底捞2021年翻台率暴跌至3次的根本原因。财务表现上,直营模式具有强经营杠杆特性,好时光里利润增长远超收入增速(如海底捞2019年营收增56%,净利增42%),但下行周期中也更容易大幅亏损。

加盟模式的本质是"S2B2C"的生态系统构建。蜜雪冰城的案例极具启发性——它本质上是一家"供应链公司+品牌营销公司",通过核心原料自产比例提升(固体饮料100%、风味浓浆80%、果酱60%),为加盟商提供极具性价比的原材料;同时依靠魔性广告曲和"雪王"IP打造,解决单体店难以企及的获客难题。其UE模型显示,尽管单店日均营业额仅4188元(古茗为6378元),但通过严格控制成本(原材料占比38.3%,租金占比19.7%),仍能实现14.6%的经营利润率。更值得关注的是加盟商的投资回报:前期投入仅13.42万元(茶百道需32万元),回收期约12个月,这种"小快灵"的模式特别适合下沉市场拓展。

表:直营与加盟模式对比分析

维度 直营模式 加盟模式 混合模式
代表品牌 海底捞、太二 蜜雪冰城、巴比 肯德基、星巴克
单店投资 200-900万元 10-30万元 150-500万元
人力成本占比 20-27% 11-16% 15-20%
扩张速度 慢(年增15-25%) 快(年增50-100%) 中(年增30-50%)
利润率特点 弹性大(5-25%) 稳健(10-15%) 平衡(12-18%)
核心能力 服务标准化 供应链+加盟商管理 品牌溢价+系统复制

联营模式的兴起为中型品牌提供了第三条道路。这种模式下,品牌方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分担风险,既保持了部分控制权,又借助本地化资源缓解管理压力。肯德基在三四线城市采用的"发展式特许"就是典型案例——合作伙伴支付一次性特许费(约30万元),并按销售额5-6%缴纳持续特许费,但必须承诺在一定区域内开设多家门店。这种模式既加速了区域渗透(尤其适合饮食文化差异大的地区),又通过多店约束保证了运营质量。数据显示,采用联营模式的品牌在陌生市场的存活率比纯直营高40%,比纯加盟高25%。

数字化赋能正在重构传统加盟关系。头部品牌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原料供应,而是通过智能系统深度介入加盟商运营。瑞幸咖啡的"智能订货系统"能根据天气、区位、历史数据预测单店销量,将加盟商的库存周转天数控制在3天以内;古茗茶饮的"全链路监控"从茶叶采摘到门店制作实现全程可视化,大幅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这些技术应用使品牌方对终端门店的控制力接近直营水平,而扩张成本仍保持加盟优势。据测算,数字化程度高的加盟体系,门店合规率可达95%以上,远超传统加盟的70-80%。

四、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

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餐饮行业不可逆的长期压力。数据显示,2016-2023年间,代表性餐企的人力成本占比平均上升了5-8个百分点,海底捞从24%增至29%,呷哺呷哺从27%升至32%。这种趋势背后是人口结构的深层变化——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减少400万,服务业招工难已成常态。应对之策包括:优化排班系统(太二通过智能排班将人效提升20%),简化操作流程(肯德基的"智能厨房"减少后厨人员30%),以及调整商业模式(更多品牌转向"有限服务"模型)。未来,能够将人力成本控制在收入20%以内的品牌将获得显著竞争优势。

食材成本波动在全球化逆流下风险加剧。2020-2024年,餐饮企业原材料成本占比平均上升3-5%,其中牛肉、咖啡豆等进口食材价格波动尤为剧烈。头部品牌正通过垂直整合应对挑战:蜜雪冰城在云南、海南自建咖啡、水果基地;海底捞通过关联公司蜀海实现全球食材直采。中小企业则更多依靠菜单工程——将占比30%的明星菜品价格保持稳定,对非敏感品类适时调价;同时增加食材通用性(如一款酱料适配多款菜品),降低库存压力。值得注意的是,预制菜的普及使部分品类成本结构发生质变——某酸菜鱼品牌通过预制调味包,将后厨人工减少50%,食材损耗从8%降至3%。

下沉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尚未被充分挖掘。根据美团数据,三线及以下城市餐饮市场增速连续五年高于一二线,但连锁化率仅为33.3%(一线城市46.9%)。这片蓝海需要完全不同的运营策略:客单价通常需控制在30-50元(一线城市60-100元),门店面积缩小30-50%,外卖占比高达40-60%(一线20-30%)。华莱士、甜啦啦等本土品牌证明,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完全可以在下沉市场培育出万店规模连锁。关键成功因素包括:极致性价比(毛利率控制在50-55%),高度标准化(加盟手册超过300页),以及本土化产品创新(如区域限定口味)。

绿色餐饮转型从社会责任变为经济考量。随着"双碳"政策推进,能耗成本在餐饮运营中的比重逐年提升(目前约3-5%)。领先品牌已开始系统性减排:星巴克通过LED照明和高效空调,单店年减碳12吨;麦当劳的"绿色餐厅"标准使能耗降低25%。这些投入看似增加短期成本,实则提升长期竞争力——调查显示,70%的Z世代消费者更青睐环保品牌,且愿意支付5-10%的溢价。未来,碳足迹或将成为餐饮品牌的必备标签,影响从投资决策到消费者选择的各个环节。

技术融合创新正在改写行业游戏规则。除了普遍关注的无人餐厅、智能点餐外,更具颠覆性的变革发生在后端:AI菜品研发系统能基于区域口味数据和成本约束,自动生成最优菜单组合;区块链溯源技术让食品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预防;甚至3D食物打印也已在特定场景实现商用(如老年营养餐定制)。这些创新中,能够同时提升效率(成本降低)和体验(价值增加)的技术将获得最快普及。预计到2025年,技术投入占餐饮营收比将从目前的1-2%提升至3-5%,成为继人力、食材后的第三大成本项。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多大差距?
A1: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为42.5%,明显低于美国(50.2%)、日本(52.3%)等成熟市场,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差距更大。这种差距主要源于供应链基础设施、管理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滞后,但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Q2:为什么火锅品类容易诞生大型连锁品牌?
A2:火锅具备长周期连锁的三大特征:(1)大空间:占中餐市场14.1%,规模超4000亿元;(2)高标准化:底料可集中生产,对厨师依赖低;(3)高普适度:"辣"味型接受度广,社交属性强。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品牌都受益于此。

Q3:加盟模式餐饮企业的核心盈利点是什么?
A3:成熟加盟体系的利润主要来自:(1)初始加盟费(单店约1-3万元);(2)持续管理费(销售额的3-6%);(3)原材料供应差价(毛利率通常15-25%);(4)设备销售收入。其中原材料供应常占总利润的60%以上。

Q4:餐饮品牌估值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A4:核心估值逻辑为:品牌价值=成熟期单店净利润×开店空间×成熟期估值/(1+折现率)^达成时间。市场通常给予高成长阶段品牌30-40倍PE,成熟期降至15-25倍。海底捞快速扩张期PE曾达56倍,后随增速放缓回落。

Q5:未来五年最具增长潜力的餐饮细分品类有哪些?
A5:根据"长周期连锁"标准,值得关注的品类包括:(1)咖啡茶饮(成瘾性+高频);(2)轻正餐(休闲化用餐需求);(3)社区早餐(刚需+标准化提升);(4)健康轻食(消费升级趋势)。这些品类近年增速均超餐饮大盘2-3倍。

相关深度报告

食品饮料-餐饮行业研究框架

食品饮料-餐饮行业研究框架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国金证券于2025年3月30日发布,共29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食品饮料,餐饮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