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机械设备分析报告: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全球市场迎来千亿级机遇

机械设备-催化不断,产业发展加速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信达证券于2025年2月25日发布的报告《机械设备-催化不断,产业发展加速》,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在科技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今天,机械设备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2025年初,随着Figure AI发布全球首个通用视觉-语言-行动模型Helix,以及1X推出全能家务机器人NEO GAMMA,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全球贸易政策调整与国内设备更新政策双重催化下,机械设备行业呈现出"冰与火"的格局——一方面是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带来的出口挑战,另一方面是国内工业母机更新换装创造的千亿级市场空间。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行业现状,揭示2025年机械设备领域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一年

2025年注定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年份。2月20日,Figure AI发布的Helix模型标志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达到新高度。作为首个通用视觉-语言-行动(VLA)模型,Helix的突破性在于能够同时在两台机器人上运行,使机器人能够基于从未见过的物品共同解决长期、复杂的操作任务。这一技术进步解决了机器人适应动态环境的重大挑战,为人形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紧随其后,1X公司于2月22日发布的NEO GAMMA家用机器人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消费领域的潜力,其煮咖啡、洗衣服和吸尘清洁等家务能力,预示着服务型机器人正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全球科技巨头对人形机器人的布局正在加速。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2025年1月透露,Optimus人形机器人若一季度测试顺利,2026年产量将提升至5万到10万台,2027年将再增10倍。这一激进的生产计划反映了头部企业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信心。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产业发展。深圳市政府在2月23日宣布将发布专项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关键技术攻关,并开放城市全域场景供企业测试,2025年计划新增100个应用场景。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有望加速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进程。

从市场规模看,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形成可观体量。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87亿美元,2017-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13.6%。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4年1-12月产量达556,369套,同比增长14.2%。推动这一增长的核心因素是中国制造业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2023年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92,538元,同比增长6.4%。"机器换人"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特别是在重复性高、危险性大的工作场景中。

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三重因素共振,正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中游的本体制造,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和应用开发,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护理等多个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表:2024-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重大进展

时间 企业/机构 进展 意义
2025年1月 特斯拉 Optimus年产量计划达5-10万台 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阶段
2025年2月 Figure AI 发布Helix通用VLA模型 实现多机器人协同操作未知物品
2025年2月 1X公司 推出NEO GAMMA家用机器人 展示人形机器人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潜力
2025年2月 深圳市政府 宣布人形机器人专项支持政策 提供应用场景和资金支持加速商业化

政策驱动下的设备更新潮:工业母机迎来千亿级市场机遇

2024年至2025年初,中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母机(即机床)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制造业升级。这一政策浪潮始于202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首次将数控机床从机械类中单列出来,置于鼓励类目录的突出位置。随后,3月份工信部《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设备,为行业注入强心剂。据官方估计,在政策推动和产需对接活动加持下,工业母机行业将新增千亿元级市场需求,为国内机床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行业数据印证了政策刺激的效果。2024年12月,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达8.1万台,同比增长35%;金属成形机床产量1.6万台,增长14.3%。这种高速增长背后,既有设备更新政策的拉动,也反映了制造业企业对提升生产效率的迫切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支持不仅聚焦于设备更新数量,更注重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2024年9月工信部发布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将"高端工业母机"列为首项,涵盖五轴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先进设备,体现了政府对高端装备国产化的战略导向。

从产业链视角看,工业母机更新潮将产生广泛的带动效应。上游的数控系统、刀具、功能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机床制造商,以及下游的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等应用领域,都将从中受益。特别是具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望在国产替代进程中获取更大市场份额。以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为例,这类高端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但在政策支持和行业努力下,国内企业正逐步突破技术壁垒,满足重点行业对高精度、高效率加工设备的需求。

设备更新政策的影响不仅限于短期市场扩容,更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一方面,技术领先的头部企业将通过创新产品抢占高端市场;另一方面,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可能面临淘汰,促进行业整合。长期来看,这一轮政策驱动的更新潮将提升中国工业母机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25年工业母机市场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高端数控机床的增速可能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全球贸易政策调整下的机械设备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5年初,全球贸易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对机械设备行业产生深远影响。2月21日,美国政府签署《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明确限制对中国等国家的投资,同时鼓励盟友对美投资。这一政策与2月1日生效的对华加征10%关税措施相互配合,形成了以"经济安全"为名的贸易保护体系。对于中国机械设备出口企业而言,这种政策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对于依赖美国市场的叉车、工程机械等产品,关税增加直接削弱了价格竞争力,迫使企业重新思考全球化战略。

贸易政策变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呈现明显差异。分析显示,那些已在美国本土或盟友国家布局产能的企业受到冲击较小,甚至可能从政策中获益。以叉车行业为例,2025年1月中国叉车总销量93,648台,同比下降15.4%,其中内销大幅下滑24%,而出口则保持0.69%的微增。这种分化表现部分反映了贸易政策的影响,也印证了企业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性。在工程机械领域,挖掘机2025年1月销量12,512台,同比增长1.1%,其中出口7,107台,增长2.2%,表现优于内销,表明海外市场仍是行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机械设备企业正采取多元化策略应对挑战。一方面,加速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抵消关税成本上升的影响。以工业机器人行业为例,尽管面临贸易壁垒,但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和技术进步,仍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202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14.2%,显示出较强的产业韧性。

从长期看,全球供应链重构将迫使中国机械设备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企业,不仅能够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还可能在新格局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前沿领域,技术创新将成为突破贸易壁垒的最有力武器。2025年作为全球大选年,各国政治经济政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机械设备企业需做好应对各种场景的准备,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表:2025年1月中国主要机械设备销售数据

产品类别 总销量 同比增长 出口量 出口增长 内销量 内销增长
叉车 93,648台 -15.4% 38,698台 +0.69% 54,950台 -24.0%
挖掘机 12,512台 +1.1% 7,107台 +2.2% 5,405台 -0.3%
装载机 7,920台 +1.51% 4,214台 +3.84% 3,706台 -1.01%
汽车起重机 1,267台 -21.5% - - - -

机械设备行业未来趋势:智能化、绿色化与服务化

展望2025年及以后,机械设备行业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这些趋势不仅将重塑产品形态,也将改变行业竞争规则。智能化是其中最显著的趋势,表现为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机械设备的深度融合。Figure AI的Helix模型展示了AI如何赋予机器人理解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而国内企业如拓普集团、埃斯顿等也在积极推进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随着视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的进步,机械设备正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跃迁,具备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能力的新型设备将成为市场主流。

绿色化转型同样不可忽视。在"双碳"目标下,节能环保成为机械设备的重要考核指标。以东亚机械为例,该公司通过无油螺杆空压机等高效能产品,帮助客户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2024年前三季度,东亚机械高端产品线表现亮眼,反映了市场对绿色设备的旺盛需求。政策层面,各国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推动设备制造商创新技术、优化设计。从长远看,绿色化不仅是合规要求,也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那些能够为客户提供节能解决方案的厂商将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服务化是机械设备行业的第三大趋势,即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向"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以三德科技为例,该公司布局仪器设备和无人化智能装备两大产品群,2024年预计净利润增长156.81%-182.86%,部分得益于服务收入的增长。服务化模式能够创造更稳定的现金流,增强客户黏性,同时通过远程监控、预防性维护等服务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服务化表现为各类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提供,而不仅是硬件销售,这将大大扩展市场空间和盈利模式。

这三大趋势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共同推动机械设备行业向更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智能化为绿色化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化为智能化创造应用场景,绿色化则为服务化拓展新的业务领域。面对这一变革,企业需要重新思考战略定位,加大研发投入,培养跨学科人才,构建新型产业生态。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将见证中国机械设备行业在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贡献中国方案。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主要技术进步有哪些?

A1: 2025年初,人形机器人技术取得显著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Figure AI发布的Helix模型,作为首个通用视觉-语言-行动(VLA)模型,实现了多机器人协同操作未知物品的能力;二是1X公司推出的NEO GAMMA家用机器人展示了在复杂家庭环境中完成多种家务的实用性;三是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量产计划表明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这些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向更智能、更实用的方向发展。

Q2: 中国工业母机(机床)行业面临怎样的政策环境?

A2: 2024-2025年,中国政府密集出台支持工业母机行业的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将数控机床单列为鼓励类产业;二是推动服役超10年机床的更新换装,预计创造千亿级市场需求;三是通过"工业母机+"产需对接活动促进技术迭代;四是将高端工业母机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给予支持。这些政策旨在提升中国机床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Q3: 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机械设备出口影响如何?

A3: 2025年美国对华加征10%关税政策对中国机械设备出口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一方面,依赖美国市场且未在当地布局产能的企业面临直接冲击,价格竞争力被削弱;另一方面,已在美国或盟友国家建立生产设施的企业受影响较小,甚至可能从政策中获益。整体而言,政策促使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和转型升级,通过提升技术含量和开拓多元市场应对挑战。

Q4: 机械设备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A4: 机械设备行业未来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设备深度融合,赋予设备自感知、自决策能力;二是绿色化,在"双碳"目标下,节能环保成为设备核心指标;三是服务化,从单纯产品销售转向"产品+服务"模式,创造持续价值。这三大趋势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行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Q5: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A5: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一是制造业人力成本持续上升,2023年行业平均工资达92,538元,同比增长6.4%,"机器换人"经济效益显著;二是政策支持,如《"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番的目标;三是技术进步,国产机器人在精度、可靠性等方面不断提升,应用场景持续拓展。这三重因素共同推动市场保持两位数增长。

相关深度报告

机械设备-催化不断,产业发展加速

机械设备-催化不断,产业发展加速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信达证券于2025年2月25日发布,共17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机械设备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