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空经济,作为全球竞逐的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以其独特的立体性、局地性、融合性和广泛性特点,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图景,并展现出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巨大潜力。低空经济产业链条覆盖广泛,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关联支持产业,涉及通航、警用、海关以及军用领域,运用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行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政策的持续推动,低空经济正深度推动产业和技术融合,成为各地争相竞逐的万亿新蓝海。
关键词:低空经济、成都、产业链、创新、环境友好度、资本活跃度、企业聚集度、“链接力”指数
一、提升空域开放水平,加快探索空中交通管理经验
低空空域开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成都作为国内航空工业重镇,拥有雄厚的航空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低空飞行基础设施。然而,现阶段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空域资源紧张、空域划设各地执行力度不一,以及低空飞行报批流程较为繁琐等问题。目前,成都无人机适飞空域仅占全市面积18.9%,亟待进一步提升空域开放水平。
为进一步拓展无人机适飞空域,成都正争取民航部门支持,促进低空资源的高效利用,启动新一轮无人机适飞空域调整。同时,成都还将全力创建城市空中交通管理实验,在既有空域审批模式下,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积极努力下,成都低空空域开放有望取得进一步突破,未来的天空必将更加繁忙。
成都在低空空域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拥有金堂淮州机场等5个通用机场。自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以来,成都有人机累计飞行超过40万架次、8万小时,无人机累计飞行超800万架次、60万小时,飞行量均稳居全国前列。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成都在低空领域的活跃度,也预示着成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潜力。
二、精准补齐关键短板,抢抓发展窗口引领产业前沿
先进制造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成都兼具研发和制造飞机整机、发动机能力,工业级无人机等产品研制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前列。下一步,成都要进一步加大整机项目内培外引力度,精准补齐关键零部件短板,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目前最热门的eVTOL飞行器赛道,位于成都的沃飞长空兼具全自主知识产权eVTOL产品研制能力和国际头部eVTOL产品运营能力,是国内领先的低空出行企业。目前,eVTOL技术路线、运营模式和运行规则等各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成都应抢抓发展窗口期,聚焦飞行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延链补链,抢占飞行汽车领域规则制定话语权、发展主动权,引领产业前沿,进一步提升成都低空经济产业虹吸力和显示度。
成都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为45.51,居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排在全国第5位;细分指标方面,企业聚集度、创新聚集度、环境友好度均排名靠前,显示出不俗的综合实力。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成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竞争力,也指明了成都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三、创新低空应用场景,引导企业加快形成商业闭环
应用场景是激发低空产业的核心引擎。丰富的应用场景通过市场需求牵引,引导创新资源要素不断流向低空经济各领域;反过来,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也将全面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带动低空产业集聚成势。
低空经济应用市场可初步分为四类,包括消费类、作业类、运输类及长航时长航程应用,覆盖航空运动、低空观光、私人飞行、农业植保、电力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巡检、遥感测绘、应急消防、物流配送、应急搜救、森林消防、通信中继等领域。从全国来看,当前低空经济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尚不成熟,亟需实现低空要素市场化和应用规模化。在此背景下,成都要带动低空经济规模跃升,应充分发挥自身研发制造能力强和文旅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快打造一批成熟、高频的应用场景,引导企业加快形成商业闭环,形成“成都造”“成都用”示范效应,促进低空经济从“空中飞”到“落地用”。
成都已集聚低空经济企业224家,全国占比4.12%。其中,上游(设计研发与原材料)企业27家,全国占比4.46%;中游(零部件制造与集成)企业138家,全国占比3.90%;下游(应用与服务)企业101家,全国占比4.72%。总体而言,成都上中下游产业链较为完善,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成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集聚度,也为成都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航空工业重镇,正以其深厚的产业基础、强劲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低空经济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空域开放水平的提升、关键短板的补齐以及应用场景的创新,成都有望在低空经济产业上率先起势,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新质生产力。未来,成都将继续加大在研发制造、低空空域、基础设施、场景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探索,从“空域端”“产业端”“应用端”同向发力,全力推动低空经济起飞。